免費訂閱分隔線台灣心理諮商資訊網分隔線信箱分隔線留言分隔線討論分隔線
台灣心理諮商通訊電子報
第210期   主編:王智弘 編輯:周守倉  96/07/17
本期主題: 校園網路成癮五級預防模式之建立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 副教授 王智弘        

     網路成癮的輔導策略已被確認應採多元管道、多元策略之觀點(王智弘,2005a2005b;柯志鴻,2005)為之,因此,要因應校園網路成癮問題之日趨嚴重,學校要建立以多元管道、多元策略為基礎之校園網路成癮五級預防模式,亦即為校園之五層次網路成癮防治機制。心理衛生工作向來有所謂的三級預防模式,而此所謂之五級預防模式即在原有之三級預防模式外,於初級預防層次前加上更積極之健康促進層次,而在初級預防與次級預防之間再加上預警制度層次,以使原有之心理衛生三級預防概念更為周延與完整。由此建立之校園網路成癮五級預防模式,可藉由更周全的整體防治機制以避免校園網路成癮與其他網路心理問題的發生,以創造優質的學校網路心理健康環境,而達興利除弊的功能。校園網路成癮問題五級預防模式之防治機制依序為:

ㄧ、健康促進層次:

(一)意涵:

健康促進的重點不只是在預防網路成癮與其他網路心理問題的發生,更要以積極的作為以促進學校師生的網路心理健康。目的在增進學校師生的網路正向使用能力,運用網路以作為提升其心理健康、學習成效與生活知能的工具,透過提昇全校師生網路使用能力與網路安全觀念,並建立網路專業倫理、使用者行為規範與優質網路文化(王智弘、楊淳斐,2001),以建構優質的網路輔導、學習與生活環境,而達到善用網路以提昇心理健康、學習效能與生活品質,以期能發展有利健康促進之網路心理健康環境。

(二)具體作法:

  1. 提昇網路使用的專業知能:提供健康使用網路的師生研習課程。

  2. 強化網路專業倫理王智弘、楊淳斐2001:加強網路服務提供者的專業倫理教育、推動網路服務使用者的網路倫理教育、制訂網路服務提供者的專業倫理守則。

  3. 強化網路行為規範王智弘、楊淳斐2001:制訂網路服務使用者之行為規範、設置校園網路倫理委員會、強化網路服務提供者與使用者的法律觀念。

  4. 加強對校園網路倫理、網路文化、網路心理問題以及相關輔導措施之研究。

  5. 結合電腦專業人員、學生事務人員與心理諮商輔導人員以強化對學生網路行為問題的處理與心理輔導工作。

  6. 具體推動優質校園網路文化之建立王智弘、楊淳斐2001:透過通識教育電腦課程以提倡優質網路文化;透過具體鼓勵與協助師生設立優質網站以建立優質網路文化之風氣。

  7. 網路心理健康環境的維護:提供網路心理健康資訊、舉辦網路心理健康講座、推動健康網路環境之塑造並進行定期性的追蹤評估。

二、初級預防層次:

(一)意涵:

初級預防的重點在透過發展性與預防性的網路心理健康措施,以避免全校師生網路成癮與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生。目的在統整全校的資源,提供預防網路成癮與其他網路問題的發展性輔導策略,以期建構避免網路成癮與其他網路心理問題發生之學校環境,提升老師、學生與家長對網路成癮與其他網路心理問題之相關輔導知能,營造學校師生之間、學生同儕之間以及學生與家人之間的良好互動關係,推動積極的網路成癮與網路心理問題之預防策略,共同營造安全與健康的網路學習環境。

(二)具體作法:

  1. 對學校老師提供網路成癮、網路心理健康與網路安全之輔導知能研習課程。

  2. 對學校老師提供有關網路科技衝擊下師生互動與親師互動之道的輔導知能研習課程。

  3. 對學生提供有關生涯規劃、人際關係、溝通技巧、提升自尊、學習輔導、時間規劃、自我監控等輔導活動與研習課程。

  4. 對學生提供網路成癮、網路心理健康與網路安全之輔導知能研習課程:包括透過團體輔導與班級座談的形式。

  5. 對家長提供網路成癮、網路心理健康與網路安全之輔導知能研習課程。

  6. 對導師、家長與學生提供有關網路成癮、網路心理健康與網路安全之宣導文章。

三、預警制度層次:

(一)意涵:

建立全校師生之網路成癮與其他網路心理問題之預警系統。目的在統整校內資源,以建立共同發掘網路成癮與其他網路心理問題的預警機制,以進行早期介入、避免危險,及早提供校內師生所需之協助,可建立量化的預警指標(甚至是系統程式),依問題之輕重程度,即時連結到次級或三級預防工作,以期早期發現與及時處理網路成癮與其他網路心理問題。

(二)具體作法:

  1. 學務系統建立缺、曠課狀況預警系統。

  2. 輔導系統聯合學務系統建立學生身心狀況觀察與追蹤系統。

  3. 教務系統建立學生學習表現檢視系統:特別是對於學業表現異常退步學生的篩檢與追蹤。

  4. 教務、學務與輔導系統聯合建立對教師之教學、班級經營與師生互動之回饋系統。

  5. 輔導系統建立學生網路成癮狀況的篩檢系統:透過量表篩檢、老師告知、家長告知或同儕回報以早期發現與及時預防網路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生。

  6. 將網路成癮納入高危險群學生與中輟學生之處遇計畫。

四、次級預防層次:

(一)意涵:

次級預防的重點針對全校師生網路成癮心理健康問題之加以處理,必要時進行轉介以能充分心理健康專業人員,來處理已發現問題之網路成癮當事人。目的在針對已發生網路成癮問題之學生加以協助,以期能早期發現、早期處理,應用心理健康專業人員以協助其個人或家庭,能對全校師生之網路成癮與心理健康問題時提供及時的協助,避免問題之持續惡化。

(二)具體作法:

  1. 對網路成癮學生提供面談、電話、函件或網路之網路成癮個別諮商:對於由教師與家長轉介或由篩檢系統檢出之疑似網路成癮之學生,所提供之諮商協助程序包括(王智弘, 2005b):1)確立診斷:可運用量表或臨床診斷準則(柯志鴻,2005陳淑惠,1998a1998b1999)先確定當事人是否為網路成癮,(2)訂定目標:訂定適切的輔導目標,特別是能就網路與真實生活加以統整(Suler, 2000),(3)實施處遇:施以「覺、知、處、行、控」等五步驟之諮商處遇(王智弘,200320042005bFerris, 1996)等。必要時應輔以施以休閒輔導與協助尋找替代網路成癮之正向活動。

  2. 對網路成癮學生提供面談、電話、函件或網路之網路成癮團體諮商:國內已有研究指出現實治療取向之團體諮商有助於協助網路成癮當事人(葉靜君,2003;謝亞嫻,2004),值得學校輔導人員參考

  3. 納入導師與任課老師以共同協助網路成癮學生的輔導計畫,並提供網路成癮諮詢。

  4. 納入家長以共同協助網路成癮學生的輔導計畫,並提供網路成癮諮詢。

  5. 納入學生同儕以共同協助網路成癮學生的輔導計畫。

  6. 輔導室聯合教務與學務系統的網路成癮學生輔導計畫(以進行後續之行為規範與補救教學)。

五、三級預防層次

(一)意涵:

三級預防的重點在避免網路成癮與網路心理健康問題在校園中擴散與蔓延。目的在發現校園重複發生網路成癮與網路心理健康問題,並有惡化之趨勢,為避免問題之擴散及蔓延,應以系統的觀點,除針對個別師生所發生之網路成癮與網路心理健康問題事件進行追蹤之外,並對於學校組織系統與所處之社區系統加以檢討與調整,以找出導致校園網路成癮與網路心理健康問題之系統性因素(因組織系統所導致之因素)並加以調整,必要時進行轉介以應用心理健康專業人員,以避免問題在學校中持續擴大。

(二)具體作法:

  1. 建立特約心理諮商、心理治療、精神醫療等網路成癮問題之轉介系統。

  2. 聯合全校資源以建立學校網路成癮與網路心理健康問題之危機處理機制。

  3. 對網路成癮學生之班級與友伴提供網路成癮問題之篩檢與預防輔導。

  4. 對網路成癮學生之導師與任課老師提供網路成癮、教學技巧與班級經營之因應研討。

  5. 對網路成癮學生之家長實施網路成癮之諮詢與親職教育。

  6. 積極運用社區與校外資源以推動學區之網路成癮防治與輔導計畫。

    由於網路成癮問題之發生成因與輔導策略均與校園環境之系統脈絡有關,上述五層次之健康促進、初級預防、預警制度、次級預防與三級預防的整體措施與概念,構成了校園網路成癮五級預防模式,可藉以結合校內外資源,以創造有利於網路成癮當事人改變的情境,其立即目標在求網路成癮問題的控制與減少,其最終目標則為建立全校性的網路成癮防治機制,與進一步建構校園與學區的優質網路心理健康環境。

參考書目

王智弘(2003)。輔導網際網路中的青少年-探討青少年網路成癮之諮商與輔導策略。輔導人員對青少年網路成癮行為之挑戰與因應研討會。台北市,淡江大學。

王智弘(2004)。運用網路諮商以因應青少年網路問題行為。青少年網際網路使用相關問題與防治對策研討會。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

王智弘(2005a)。運用網路諮商以協助網路成癮當事人。網路成癮問題暨輔導策略研習會。新竹縣,大華技術學院。

王智弘(2005b)。網路沉迷問題的可能成因與輔導策略Young Game攻略關懷青少年研討會。台中市,中信大飯店。

王智弘、楊淳斐(2001)。校園網路倫理的三個建構層面:網路專業倫理、使用者行為規範與優質網路文化的建立。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倫理研究通訊2075-82 

柯志鴻(2005)。網路成癮疾患診斷準則。網路成癮問題暨輔導策略研習會。新竹縣,大華技術學院。

陳淑惠(1998a)。上網會成癮,科學月刊,26(6), 477-481

陳淑惠(1998b)。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一:網路沉迷現象的心理病因之初探1/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陳淑惠(1999)。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一:網路沉迷現象的心理病因之初探2/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葉靜君(2003)。現實治療團體對改善網路成癮大學生之成效探討。長庚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亞嫻2004)。現實治療團體對網路成癮高危險群男高中生諮商效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Ferris, J. R.1996.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Causes, symptoms, and consequences. Retrieved June 20, 2003,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chem.vt.edu/chem-dept/dessy/honors/papers/ferris.html.

Suler, J.2000. Bringing online and offline living together: The integration principle. Retrieved June 20, 2003,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rider.edu/~suler/psycyber/integrate.html.

 

 

 

  

TOP

台灣心理諮商資訊網